市场采购型贸易方式文献综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摘编自杂志文章《全球区域贸易协定形成的动因探源:一个文献综述》,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98)2021年1期。【本文为全文】

【作者】王晓卓 杨光(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数量迅猛增加,各种交叉、跨区域的贸易协定纷纷缔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态势。针对当前全球RTA形成的动因探讨,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全球RTA形成的动因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围绕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结构性因素这三个主要方面,系统梳理了全球RTA网络化发展由点及面的理论演进过程,以及相关经验研究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RTA形成动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结构性因素

市场采购型贸易方式文献综述

引言:随着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经贸格局的演变,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参与实施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和结果,RTA的数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迅猛增长。截止2015年底,世界上有超过303个不同类型的RTA,尤其是最近25年缔结RTA的数量是前30年的近13倍。各种交叉、跨区域RTA的签订,标志着全球RTA已经进入到快速网络化发展时期(孙玉红, 2008)。RTA究竟为何形成?其由点及面的网络化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所推动的?

本文将系统梳理国际贸易文献中关于全球RTA形成从经济动因、政治动因到结构性动因的理论演进过程以及相关研究进展。本文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总结和探索全球RTA形成的动因,在理论上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进展。其次,该领域的研究也有丰富的政策含义。一是有助于更好的解释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变局,预测全球RTA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格局演变的可能规律。当前,RTA的快速发展与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并存。关于全球RTA网络演化进程的分析对于将RTA更好的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垫脚石”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为中国搭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提供启发和参考。探讨全球RTA形成动因可以为中国更有效的参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包括RTA谈判策略制定、谈判伙伴国的优先次序选择、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正文

1 RTA形成的经济因素探源

经济因素角度探寻当前RTA网络化发展的文献主要包括:基于关税同盟静态效应理论、基于关税同盟动态效应理论以及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关税同盟静态效应理论奠定了研究RTA为何形成的基石。关税同盟动态效应理论进一步引入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丰富了关税同盟理论。但以上研究均是在局部均衡框架下展开,一般均衡理论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HO定理,证实RTA会诱发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使资源得到重新配置。一般均衡理论的提出不仅揭示了为什么RTA会形成,而且为各国寻找合适的伙伴国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1.1 关税同盟静态效应理论

最早提出RTA为何形成的开创性理论即为关税同盟理论(Viner,1950)。在关税同盟理论中,Viner首度提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概念,他认为贸易创造会提高福利,而贸易转移会导致福利的损失。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RTA更可能形成。此外,Krugman(1989,1993)引入经济地理的概念,他认为RTA给予区域内参与协定国低关税的同时,对外部国家会提高具有排他性的关税壁垒,因此产生较大的贸易转移效应。Frankel and Romer(1999)在Krugman(1989, 1993)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测算洲际贸易运输成本对国家间福利效应影响的临界值,当其低于临界值时,贸易伙伴之间缔结RTA的收益将大于成本。因此,当彼此间的运输成本较小时,通过贸易自由化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创造,因而更容易缔结RTA。

1.2 关税同盟动态效应理论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快速发展,关税同盟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开始突破静态理论中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逐步引入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这种变化克服了比较优势的局限,着眼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所获得的贸易利益。Cooper(1965)认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成员国风险会降低,进而增加成员国厂商的投资,另一方面,非成员国为避免因贸易转移而带来的损失,会积极地对同盟内进行投资生产。Corden(1972)从企业生产率的角度指出关税同盟的建立提高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原因在于,在各国形成关税同盟之前,成员国属于垄断型市场,这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然而形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垄断市场局面被打破,各国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势必会提高生产率。

1.3 一般均衡理论

虽然关税同盟理论为RTA的福利效应分析提供了多元化视角,但是其分析方法只是停留在局部均衡分析上,即只关注同盟国内部的福利,而一般均衡理论深入到消费者和厂商的市场均衡中来。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可解释从RTA中所获效应与相对运输成本、国家产出和相对要素禀赋比例之间的关系。基于一般均衡理论,一部分学者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对RTA成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Baier and Bergstrand(2004)第一个用实证模型从静态角度检验经济因素对RTA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国经济规模越大,经济规模越相似,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两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差异越小,两国在距离上越接近,这对贸易伙伴离世界其他地方越远,两国越易形成RTA。特别重要的是,很多学者从动态的角度利用面板数据再次验证了以上结论(Baier et al., 2014; Baldwin and Jaimovich, 2012; Egger and Larch, 2008)。

2 RTA形成的政治因素探源

除了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因素之外,政治因素也会影响RTA的签订。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寻当前RTA网络化发展的文献,主要包括:基于保护待售模型、基于政治支持模型以及基于中间选民模型。

2.1 保护待售模型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RTA形成的文献最经典的莫过于Grossman and Helpman(1994)所提出的保护待售模型(Protection For Sales)。他们指出,贸易政策是政治市场上的待售产品。每个产业的利益集团会向政府提供政治捐献以游说政府实施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均衡关税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全体国民福利,还要考虑政府的政治捐献。特别地,Grossman and Helpman(1995)、Krishna(1998)指明当RTA增强对成员国的保护时,更可能形成 RTA。

2.2 政治支持模型

在现实中,执政者必然会谋求在竞选当中获得较多人的支持进而做出有益于自身的决策,因此,贸易政策的决定应该包含执政者对竞选支持的考虑,将选举因素纳入关税内生决定的模型中才能更好地揭示现实(王孝松,李坤望和谢申祥,2011)。Hillman(1989)指出在资本充裕、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政府会采取进口保护政策。而在劳动充裕、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政府往往采取降低进口保护的政策。Dutt and Mitra(2005)证实了上述结论,其实证结果对于不同贸易保护的测量指标保持稳健。Milner and Kubota(2005)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劳动充裕的国家,政治领导者随着民主化的上升,更倾向于降低贸易壁垒。

2.3 中间选民理论

中间选民理论明确了政党获得政治支持的方式,即赢得中间选民的政党最终会获胜。全球化过程产生了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两个群体的利益分配斗争会影响到贸易政策的选择以及RTA的形成。Facchini et al. (2008)讨论如果收入不平等较小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增加成员国的福利,因为当关税同盟发生时,选民会更具有保护主义,较高的外部关税会损害到成员国的福利。此外,模型也表明实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比关税同盟在政治上更具可行性。综合来看,影响中间选民对RTA态度支持的,归根到底是分配不均造成的,那么分配不均等来自于哪里? Autor et al. (2014)认为技术变革和扩大的国际贸易加剧了国会的党派分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甚至极端化。来自中国进口的冲击导致选民(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行业的人)收入下降,所以在民意调查中这些人反应很激烈,就会在政治选举中投“保护票”。

3 RTA形成的结构性因素探源

政治经济因素无疑对RTA的激增具有重要影响,然而,RTA所呈现出的新特性仍然无法用已有的理论完全解释,激发了很多学者力图从结构性因素的角度探寻当前RTA形成的动因。

各种交叉、跨区域RTA的签订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全球RTA已经进入到快速网络化发展时期。而网络就是关系,即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还会受到第三个国家的影响。Egger 和Larch(2008)考察RTA的相互依赖关系对RTA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两国为了防止被边缘化,会选择加入已有的RTA (多米诺效应);两国利用贸易创造抵消来自其他RTA带来的贸易转移,会选择重新建立新的RTA(浪潮效应);RTA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Baldwin and Jaimovich, 2012)。进一步地, Baier et al. (2014)利用1960-2005年146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多米诺效应大于浪潮效应,从而对比出了形成RTA的两个来源之间的大小关系。Chen and Joshi(2010)研究发现,RTA的相互依赖关系可以解释RTA形成的大部分,而这一大部分是不可能由国家的经济特征来预测的。

4 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的网络化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针对全球RTA网络化形成这一议题也积累了大量文献。本文对全球RTA网络化发展动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结合本文的综述,我们试图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三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理论研究方面:第一,目前对RTA形成的理论文献大都侧重于RTA的福利分析,而在现实中,我们更想要知道为什么RTA会呈现网络化发展,RTA网络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未来的研究应更多从包含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政治经济模型角度出发,探讨RTA网络化发展的动因。第二,现实中RTA是通过讨价还价和谈判形成,为了更好地理解RTA形成动因,需要我们的模型更接近现实,一种方法是采用博弈论方法来讨论如何达成全球自由贸易,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RTA形成的动态路径。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非常缺乏。

实证研究方面:既有的实证研究文献,无论是关注政治经济因素还是结构性因素对RTA形成的影响,基本上都只是侧重于某一个视角的分析。此种单一视角的分析方法难以揭示政治、经济和结构性因素之间可能产生的交互作用与综合作用对RTA网络化形成的影响。未来的实证研究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RTA网络化发展的影响上来,这有助于更加具体、全面地解释不同特征的RTA形成动因。

政策研究方面:如何从制度建设角度继续利用好WTO多边贸易规则及其平台,争取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如何从区域贸易协定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的角度探讨RTA网络形成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丘东晓. 自由贸易协定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 2011, (09): 147-157.

[2] 孙玉红. 跨区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政治经济动机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07): 72-78.

[3] 王开, 靳玉英. 全球FTA网络形成机制研究[J], 财贸经济, 2013(09): 103-111.

[4] 余淼杰.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D],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 Autor D. H., Dorn D., Hanson G. H., Song J. Trade Adjustment: Worker-Level Evidenc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4, 129(4).

[6] Baier S. L., Bergstrand J. H., Mariutto R.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Revisited: Distinguishing Sources of Interdependenc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4, 22(1): 31~58.

[7] Baldwin R. & Jaimovich D. Are Free Trade Agreements contagiou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 88(1): 1~16.

[8] Chen M. X. & Joshi S. Third-country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 82(2): 238~248.

[9] Dutt P. & Mitra D. Political Ideology and Endogenous Trade Polic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 87(1): 59~72.

[10] Egger P. & Larch M. Interdependent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membership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 76(2): 384~399.

[11] Facchini G., Silva P., Willmann G.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Why do we observe so few of them?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 90(1): 136~147.

[12] Frankel J. A. & Romer D. Does Trade Cause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89(3): 379~399.

[13] Krishna P. 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1): 227~250.

[14] Krugman P. R. Is Bilateralism Ba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 Policy 1989.

[15] Krugman P. New dime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Regionalism versus multilateralism: analytical notes[J]. 199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 Milner H. V. & Kubota K. Why the Move to Free Trade? Democracy and Trade Polic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5, 59(1): 107~143.

[17] Viner J. The customs union issue[J].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50, 3(3): 93.

欢迎进入中国知网~《现代商贸工业》杂志阅读和参考引用原文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官方投稿邮箱:xdsmgy@vip.163.com;官方网址:http://www.xdsmgy.cn/

作者头像
1039创始人

联系我们:15775053793(同微);

  • 为你详细讲解:“1039市场采购贸易”是什么意思,有何特点和利弊,“市场采购贸易”和一般贸易方式有什么区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怎么可以用这种模式来收汇,出口免税如何申报.
  •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于2021-12-05,由1039发表,共 7835个字。
  • 转载请注明出处:1039,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本文地址:http://1039.fwts.net/zixun/3442.html
上一篇: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是什么(外贸市场采购模式)
下一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所得税(去市场采购需要准备什么)

发表评论